让市域社会治理更有力度更有温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10:04:00    

沈延峰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数量及规模迅速扩充、倍增。作为党的执政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基本枢纽,将承载和发挥更多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城市的核心要义是人民,市域社会治理的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城市的魅力也不在于大小,而在于定位、功能和品质,这是城市基层工作的“风向标”,也是检验社会治理成效的“试金石”。

面对新时期城乡一体建设加速推进、城市服务功能迭代晋升、人民生活方式瞬息转变,各级基层工作者和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立足社区工作格局,完善组织功能、整合区域资源、创新服务方式,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方能推动基层党建与城市发展互融互促、有机统一。

以“全域思维”壮大市域组织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不仅要久久为功,更要深耕细作。不仅要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增强城市领域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还要坚持做到市域社区党组织“龙头”管大事、解难事、办实事,充分发挥其引导、示范和桥梁作用。通过健全完善社区、社会组织架构,依法有序组织群众参与市域社会治理和社区事务等,切实解决影响城市发展稳定和人民关心关注的难点痛点问题。

以“多元共治”激活市域基层党建。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只有城市社区党组织强起来,党的执政基础才会巩固,社会治理任务才能落地。我们必须突出社区党组织在市域基层党建、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地位。通过搭建开放式、集约化、共享性服务平台,完善市域党建联盟、联席制度,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畅通基层社会治理“毛细血管”,促使党建统筹协调机制更加顺畅,工作队伍凝聚力更加凸显,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

以“左邻右舍”服务拓展市域效能。“语言是叶子,行动才是果实。”基层治理工作开展的同时,必须时刻把群众利益挂在心上,通过理顺服务机制,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促使市域各级社会治理组织赢得民心,进而增强社会凝聚力。探索社区节假日提供服务,采取“万岗万哨”“群众点单”等服务模式,建强市域党群服务中心,通过设置“百姓说事”等平台,打造“文化长廊”“敬老食堂”等形式“服务圈”,提供订单化、专业化、一体化服务,将基层治理工作和服务触角延伸到生产生活前沿阵地,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总而言之,基层社会治理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在市域社会治理这片“责任田”上,不仅要以“全域思维”织密组织网络驱动基层工作,进而凭借“多元共治”激活各方力量,让城市社区成为凝聚人心的温暖港湾,还要依靠“街坊邻里”式的贴心服务,用心用情将关怀精准送达群众身边。这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正是绘就各族群众幸福生活崭新图景的有力“画笔” ,在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突显基层治理的速度、厚度与温度。

编辑:韩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