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一万物的高管为何总是离职?
文 | 新芒X
好家伙,号称大模型六小龙的零一万物这是怎么了?
这不,就在这两天,有媒体报道说,零一万物联合创始人谷雪梅在近期离职。在零一万物期间,她主要负责模型预训练和C端产品。据了解,谷雪梅近期正在筹备创业。
而就上述信息,零一万物这次也没回避,而是大方的承认,称作为模型预训练负责人,谷雪梅因个人选择已经于数月前离职。公司尊重她的选择,也感谢她过去一年的贡献。
如果公司发展中突然一个高管离职,也算正常。但诡异的是,就在本月初,也就是10多天前,有媒体报道称零一万物联合创始人、技术副总裁戴宗宏离职创业。
短短十几天,两位联合创始人级别的人物相继被曝出走,而且都是在公司内部负责核心技术与产品方向的关键角色。再往前细数,离职的高管可不仅这两位了,诸如李先刚、黄文灏这样的关键角色也都曾作出了同样的选择。这频率,这级别,或许不是一句“正常人员流动”或者“个人选择”能轻易解释的了。
零一万物这家李开复先生带队的明星AI公司,究竟是遭遇了成长的阵痛,还是背后另有更深层的原因?这接二连三的高管离职,无疑给外界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也让我们不得不深入探究:零一万物的高管,为何总是“留不住”?
离职名单不止于此:“核心圈”动荡知多少?
如果说一两个联合创始人的离开是“个人选择”,那我们不妨再拉一张更长的名单,看看零一万物自2023年5月成立以来,其核心团队的稳定性究竟如何。毕竟,对于一家成立才刚满两年的AI新贵来说,核心人才的流失可不是小事。
根据公开信息梳理(截至2025年5月20日),除了近期备受关注的谷雪梅和戴宗宏,零一万物的高管及核心团队成员中,还有以下几位关键人物也已相继离开:
- 李先刚:
曾是零一万物的核心团队成员,并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等重要职务。这位曾在百度、滴滴担任首席算法工程师的大牛,已于2024年选择回到了老东家贝壳,负责策略算法中心。
- 黄文灏:
同样是核心团队成员,在2024年离职后,加入了字节跳动,负责技术项目管理,并向字节跳动大模型团队负责人汇报。这流向,也颇值得玩味。
- 潘欣:
作为联合创始人之一,潘欣在2024年选择离开,并加入了深圳的消费电子品牌闪极(Sharge)公司担任合伙人,负责AI相关的技术研发。从大模型前沿阵地转向硬件结合AI的赛道,也是一个不小的跨越。
- 曹大鹏:
这位据称也是联合创始人或早期核心成员的人物,同样在2024年离职,但其后续去向目前尚未有明确公开信息。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感觉零一万物这“核心圈”的动荡,有点超出“正常”范围了?
“大船转向”还是“理念分歧”?战略调整下的阵痛
那么,问题来了,零一万物这家由李开复博士亲自带队孵化的明星企业,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出现如此频繁的高管变动?仅仅用“个人原因”或“再次创业”来解释,似乎难以完全服众。
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与零一万物自身快速且剧烈的战略调整密切相关。
零一万物成立之初,无疑是怀揣着AGI的星辰大海,一度在Yi-34B等大参数模型上高举高打。然而,AI大模型的竞赛是“吞金巨兽”,算力、数据、人才,样样都是天文数字的投入。面对现实的骨感,零一万物在2024年下半年开始明显“转向”。
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停止卷入超大规模参数模型的竞赛,转而聚焦更轻量化、更具产业落地价值的小参数、行业特定模型。这一转变,直接体现在2024年1月与阿里云合作成立“产业大模型联合实验室”上。
名义上是合作,但也有解读认为,这不失为一种将部分“重资产”的预训练任务和团队“软着陆”的方式。
这样的战略大挪移,对于那些冲着“造大模型、搞通用AI”初心加入的核心技术人才,尤其是负责模型预训练(如谷雪梅)和AI Infra(如戴宗宏)的灵魂人物来说,无疑会带来巨大的职业冲击和方向上的重新评估。当公司的航向与个人的技术理想不再完全一致,离开,或许就成了选项之一。
业务拆分与聚焦:“化整为零”的求生欲?除了模型策略的调整,零一万物还在业务层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2024年下半年,市场传出其计划将AI业务(如游戏、金融等板块)进行拆分,寻求独立运营和融资。
联合创始人马杰近期被披露担任新成立的AI游戏相关公司“绿洲”的董事长,似乎也印证了这种“化整为零”的策略。
这种拆分,一方面可以使各业务线更灵活地适应市场,独立寻求资金支持,减轻母公司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原有核心团队的权责和业务范围发生变化,部分高管在架构调整中选择“另立山头”或寻找更稳定的平台,也合乎情理。
创始团队的“聚”与“散”:当梦想照进现实
一家初创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团队,往往是基于共同的愿景和对领军人物的信任而走到一起。李开复博士的号召力自然毋庸置疑。
然而,当公司从初创期的激情澎湃,进入到残酷的市场肉搏和商业化落地阶段,现实的考量往往会超越最初的“诗与远方”。
戴宗宏的离职创业,并迅速获得老东家创新工场的投资,更像是一次“友好分手”下的“再续前缘”。其负责的AI Infra,在公司不再追求超大模型后,其战略重要性可能会有所调整,而独立创业则能让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继续深耕。
潘欣的选择,则代表了另一种可能:在公司业务调整和个人职业规划之间,寻找新的、更具吸引力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创始人马杰虽然不再聚焦于零一万物母体业务的日常,但其执掌新拆分出的“绿洲”公司,显示其与李开复及零一万物体系仍保持着一定的关联。这种模式,或许也是零一万物在人才变动和业务探索中的一种平衡策略。
高管离职潮对零一万物的深远影响
高管团队,尤其是联合创始人和核心技术骨干的频繁流失,对零一万物的打击可能是多方面的,其影响深远且不容忽视。
首先,这种核心层的不稳定最直接地冲击着公司内部的“军心”与运营效率。关键人物的相继离开,极易在团队内部播下不安的种子,侵蚀员工的士气与凝聚力,甚至可能引发一波“蝴蝶效应式”的人才流失。
与此同时,公司既定的战略方向,尤其是那些需要强有力领导来推进的创新和转型,会因关键岗位的频繁“换防”而大打折扣,执行的连贯性和确定性都将面临严峻考验。
特别是负责核心技术模块(如预训练、AI Infra)的骨干出走,更可能直接冲击到公司技术路线的延续性和整体研发效率,为未来的技术迭代埋下隐患。
其次,内部的动荡必然会传导至外部,严重削弱市场对零一万物的信心。投资人、合作伙伴乃至潜在客户,在评估一家初创企业时,管理团队的稳定性向来是重要的风向标。
高管的频繁离职,无疑会让他们对公司的长期发展潜力、战略执行能力以及内部治理结构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不仅可能影响后续的融资进程,增加资金压力,也会让潜在的商业合作变得更加谨慎。
即便是李开复博士强大的个人IP,在早期为零一万物吸引了大量人才与资源,但在核心团队持续不稳定的现实面前,这层“光环”也难免受到考验,市场可能会因此重新审视其管理哲学与公司的整体治理水平。
风雨飘摇中,零一万物如何“渡劫”?
零一万物的高管离职潮,是这家明星AI创业公司在行业巨变和自身发展阵痛中的一个缩影。它既反映了AI赛道残酷的竞争现实,也折射出初创企业在战略抉择、内部管理和人才维系上的重重挑战。
面对“决胜之年”的严峻考验,零一万物不仅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成功的商业化落地,更迫切的是稳定核心团队,重塑内部凝聚力。如何平衡创始人的宏大愿景与核心骨干的个人发展?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战略中保持团队的向心力?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留住并激励关键人才?
这些问题,或许比攻克下一个技术难关更为棘手。零一万物能否成功“渡劫”,在AI的浪潮中站稳脚跟,不仅取决于李开复博士的智慧与决心,更取决于它能否真正构建起一个稳定、高效、且能共克时艰的核心团队。否则,再多的“六小龙”光环,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这场AI的“权力的游戏”,零一万物还在局中,但前路,注定不会平坦。大家觉得六小龙的这条龙还能起飞吗?
-
- 零一万物的高管为何总是离职?
-
点击:0 | 2025-05-21 18:46:00
-
- 特朗普宣布“金穹”导弹防御系统细节,外交部回应
-
点击:0 | 2025-05-21 17:00:00
-
- 不做亏本买卖 基金公司自购有三大主因
-
点击:0 | 2025-05-19 06:12:00
-
- 一榫一卯 凝注匠心(传承)
-
点击:0 | 2025-05-11 10:24:00
-
- 一榫一卯 凝注匠心
-
点击:0 | 2025-05-11 10: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