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鸟,从“门外汉” 到“土专家” ——记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生态护林员王延明

本报记者 宋明慧
王延明说,每年候鸟春季迁徙的时候,也是他们巡护监测的关键期。从三月开始,王延明和同事几乎天天都在野外,疫源疫病监测、生态环境巡护、草原防火、水鸟和普氏原羚监测,是他们近期的工作重点。
说是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一名生态护林员,但王延明觉得自己就是一名巡护监测员。这些年,对青海湖的变化看在眼里,青海湖水域“变大”、记录到的鸟种不断刷新纪录、周边的生态环境好了风沙也小了。
王延明是西宁市湟源县人,23岁时应聘成为保护区的一名汽车驾驶员。“当时到野外的机会比较多,时间一长就学会了鸟类监测,后来机缘巧合成为生态护林员。”王延明坦言。
采访过程中,王延明句句离不了鸟,青海湖的主要繁殖水鸟、雁鸭类水鸟、鸻鹬类水鸟,说起鸟类的专业知识滔滔不绝。王延明告诉记者,刚开始一种鸟都不认识,就到青海湖鸟岛去认鸟,那里斑头雁、普通鸬鹚、棕头鸥等夏候鸟的种群数量比较多,也就更容易记住,时间一长能认得的鸟种也就多了。
一晃而过的二十多年,从一个对鸟类专业知识一无所知的“门外汉”成为扎根青海湖畔的“土专家”。记者问他到现在为止能辨识出多少种鸟时,他含蓄地说,只要在青海湖周边记录到的鸟种几乎都能认出来,不对照鸟类图册,能一眼认出的鸟类有四五十种。
一项工作或一个领域,从完全陌生到轻车熟路,必定要付出很多。对于王延明而言,“观鸟护鸟”的前提就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他说,以前什么都不懂时,会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尤其和科研团队一起到野外工作时,只要不懂就会请教,久而久之知识储备逐渐变多,也让他能在工作中更游刃有余。但他还是把每次工作当成学习的过程:“我每次外出开展调查监测工作时,都会把专业的鸟类图册带在身上,如果发现没见过的鸟都会现场对照,现场学。”
说到监测记录,也是王延明平常主要做的工作。他说,每次在野外调查监测时,对24个水鸟监测点都是心中有数,像黑颈鹤这些数量较少的鸟种会一只一只数,比如凤头潜鸭、赤嘴潜鸭等鸭类数量,在七八月繁殖季时种群数量多时可能会过万,这时在保持一定距离不干扰鸟类活动前提下,通过望远镜以100只或500只为整体来监测记录。其实这时就考验着巡护监测人员的眼速和心算的速度,王延明说:“我们干的时间长了,按照区域大小就能估算出鸟的数量,‘眼过’的一片中有多少只都比较精准,这些都是在干久了以后积累出来的经验。”
青海湖鸟岛国际重要湿地是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护的重点区域,也是水鸟繁殖地和迁徙通道的主要节点,每年候鸟迁徙季,到此栖息或“中转”的水鸟种类多数量也多。去年4月初青海湖监测到被誉为“鸟中国宝”的东方白鹳,王延明正是第一时间记录到的那个人。“当时从望远镜里能分辨出它是白鹳,首先意识到是此前青海湖无记录鸟种,立刻拍下照片,回去经过专业核实后是东方白鹳。”一年后再问起当时是什么心情时,他只是淡淡笑过觉得只是工作而已,但他把自己的专业学以致用,也见证了青海湖生态的不断向好,作为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的一份子,也是无比欣慰。
二十多年,他把青春最好的时光留给了青海湖,起初是因为一份稳定的工作,迫于生计无法离开,后来时间一长越来越离不开。离退休还有10年时间,他的目标很坚定,就是要继续干下去,还要把工作干好。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
- 789元限量套装有人17777元收 成毅粉丝集体抵制黄牛
-
点击:0 | 2025-04-14 20:48:00
-
- 毛政调研高新区、立群森林海等工作
-
点击:0 | 2025-04-14 10:54:00
-
- 护鸟,从“门外汉” 到“土专家” ——记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生态护林员王延明
-
点击:0 | 2025-04-14 03:54:00
-
- 4月13日,吉林省气象台继续发布大风蓝色预警
-
点击:0 | 2025-04-13 12:22:00
-
- 山东好姊妹厨业有限公司召回部分好姊妹牌多功能电热锅,涉及数量为45台
-
点击:0 | 2025-04-12 09: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