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年养猪一万头——牧原全链条智能化管理解锁生猪产业高效密码
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畜牧业大省。5G巡检机器人、智能饲喂系统……这些曾经陌生的词汇,已成为河南畜牧业的新标签。今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河南畜牧鉴宝》,深入田间牧场寻找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河南答案”,展现河南从传统畜牧业大省迈向现代畜牧业强省的奋进之路。
□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曹国宏 见习记者 高磊 通讯员 陈浩

在内乡县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一名饲养员借助智能饲喂、巡检机器人及大数据平台,可轻松实现年出栏生猪一万头,效率远超传统养殖模式。牧原集团通过“饲料—养殖—屠宰”全链条智能化管理,每天20亿条大数据分析对生猪养殖实现透视,而以猪为纽带的合成生物、生命健康等产业项目也已投产运营。在科技赋能下,生猪产业正以颠覆性的创新重塑产业面貌。

养殖端:
一人一年轻松管理万头生猪
记者走进内乡县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21栋六层白色建筑构成独立生态养殖场——五层、六层饲养怀孕和泌乳母猪,四层培育保育仔猪,一至三层养殖育肥猪,猪群通过内部电梯即可实现迁移。高38米、臂展2365米的巨型饲喂机器人如同“中央厨房”,通过管道将饲料精准输送至各楼层,根据猪的日龄、体重动态调整配方,猪只轻触饲喂槽就能吃到“定制营养餐”。
猪舍内,搭载可见光摄像头、红外热像仪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在轨道上24小时巡查,实时监测温湿度、猪群姿态等10余项指标,异常情况会自动预警并推送至饲养员手机。配合智能环控系统,即便在东北—40℃或海南40℃的极端天气,猪舍也能保持25℃恒温,空气质量接近医院ICU标准,从源头降低疫病风险。
“智能设备让养殖效率发生质变。”综合体三场场长孙世强介绍,育肥阶段一名饲养员可同时管理4800头生猪,一年饲养两到三批次,轻松实现万头出栏量。这背后是牧原从2011年持续投入的数智化积淀:如今已组建千人技术团队,接入智能化设备超240万套,日均处理数据超20亿条,构建起覆盖养殖全场景的数字化管控网络。

饲料端:
全链条闭环守护安全与效率
饲料是生猪养殖的“粮食”,牧原将智能化延伸至产业链上游,打造从原料到投喂的全封闭体系。智能管链系统通过驱动箱、塞盘链条等设备实现饲料密闭输送,全程阻断病毒传播风险;数字化饲喂管理系统则结合猪群品种、年龄、生理状态等数据,自动生成精准投喂方案,形成“饲喂—生长—优化”的正反馈循环。
目前,牧原已应用智能饲喂设备156万套,通过记录不同配方与猪群生长的对应关系,持续优化营养方案。这种精准化管理不仅让饲料利用率得以提升,更从源头保障了生猪生长的营养均衡,为下游屠宰环节的品质把控奠定基础。

屠宰端:
智能升级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在屠宰环节,智能化技术同样大显身手。牧原引入自动化屠宰线,通过红外检测、重量分级等设备实现生猪屠宰、分割的标准化操作,每头猪的屠宰数据实时上传至管理平台,形成从养殖到加工的全程溯源链条。
与此同时,智能免疫系统贯穿养殖至屠宰的全流程:无针免疫设备实现消毒、标记、注射一次完成,减少应激与交叉感染;防疫监控系统实时呈现猪群免疫状态,确保每批生猪达标出栏。这种全链条管控模式,让猪肉品质更稳定,安全更可控。
“养猪产业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拥抱数字化、人工智能。”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表示,通过智能化代替繁杂辛苦的人工劳动,让养殖变得更轻松、更简单,让养猪人、养猪行业有尊严,受人尊重。
-
- 北师港浸大联合浸大澳门举办湾区未来商业论坛:AI浪潮下,商科教育如何培养“不可替代”的人?
-
点击:0 | 2025-09-08 20:55:00
-
- 新质生产力引领未来发展
-
点击:0 | 2025-09-08 03:40:00
-
- 兴安盟委举办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讲堂第四十七期专题讲座
-
点击:0 | 2025-08-29 17:15:00
-
- 乌鲁木齐低空经济迎来“关键落子”——首家无人机全链条企业落地开启新疆低空经济新航程
-
点击:0 | 2025-08-28 12:12:00
-
- “科创河北”汇聚高端资源,精准服务企业创新发展
-
点击:0 | 2025-08-27 19: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