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雄:“侨”是江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逻辑主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8 21:07:00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的竞争格局中,能否以独特文化基因构建清晰价值脉络,是城市脱颖而出的关键。对于江门而言,“侨”是贯穿城市发展的核心线索——从骑楼、侨批等侨文化遗产塑造城市独特风貌,到侨胞“爱国爱乡、敢为人先”的精神积淀成城市历史底蕴,再到当代侨文化活化实践赋能社会发展,“侨”不仅是江门的历史底色,更是申报工作的逻辑主轴。

因此,江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必须紧扣“侨”这一主线,通过梳理侨文化对城市风貌的塑造、对历史底蕴的积淀、对社会发展的赋能,明确其在中国侨乡体系中的标杆地位,让申报工作既有扎实的文化支撑,又具鲜明的差异化特色。

侨文化对江门的独特意义,既体现在侨文化遗产塑造的城市风貌上,更蕴含于其承载的侨胞精神中,二者构成申报工作坚实的“硬支撑”。

从建筑遗产看,江门骑楼是侨文化塑造城市风貌、承载侨胞精神的鲜活样本。数据显示,广东省超44%的骑楼集中于江门,其价值不仅在于规模,更在于“形神兼备”——“形”是侨胞将古罗马拱券结构、欧洲雕花装饰,与岭南趟栊门、满洲窗巧妙融合的建筑形态,“下商上住、前铺后坊”的布局既适配湿热气候,又契合侨乡商业交流需求,连片骑楼构成江门独有的城市天际线;“神”则是骑楼背后侨胞“实业兴乡”的精神:近代侨胞带回海外经营理念,在骑楼街创办百货商行、侨批局、纺织工厂,既推动江门从传统圩镇向近代商埠转型,更将“敢闯敢试、回报桑梓”的信念刻进城市发展基因。

从文献遗产看,江门侨批档案是侨胞精神积淀为城市历史底蕴的核心载体。作为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重要文献,全国16万件侨批中江门占5万件,这些泛黄纸张不仅是汇款凭证,更是侨胞精神的“文字化石”。有的侨批叮嘱家人“多送子弟读书,将来为家乡做事”,有的在抗战时期附加“此款半作家用,半捐前线”的嘱托,还有的建议家乡“仿海外修水利、种新粮”。这些内容并非孤立的个人叙事,而是一代代江门侨胞精神的集体表达,逐渐沉淀为城市“爱国爱乡、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历史底蕴,成为江门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精神标识。

近年来,江门通过活化侨文化遗产,不仅让碉楼、侨批承载的侨胞精神“活”起来,更将其转化为赋能社会发展的现实资源,为申报工作奠定扎实的“软基础”。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文旅融合”模式,是侨胞精神赋能乡村发展的典型样本。作为全国首个涉侨世界文化遗产,碉楼最初是侨胞为保护家人、抵御匪患所建,本身就是“爱家护乡”精神的物质载体。20世纪90年代,部分碉楼因年久失修濒临废弃,江门通过“系统性保护+主题化开发”,既修缮碉楼本体,更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精神内涵:围绕“侨胞千里建碉楼、守家园”的故事线,打造具有侨乡特色的文旅线路。游客在此不仅欣赏建筑美学,更能理解侨胞“坚韧担当、回报家乡”的精神。通过文旅带动周边村民通过民宿、餐饮增收,实现“精神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

涉侨文化场馆与历史街区的活化,则让侨胞精神融入城市公共生活。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摒弃“文物陈列”的单一模式,通过VR还原侨胞“下南洋”的艰辛航程、微缩模型再现骑楼街的商业繁华,更重点展示侨胞“实业兴乡”的实物,让游客直观感受侨胞精神;作为近代江门的商业核心区,长堤历史文化街区集中了大量侨商创办的老字号商铺与骑楼建筑,江门以“保留侨乡记忆、延续生活气息”为核心,推进“微更新”,在保留传统商业氛围的基础上,引入“陈皮制作技艺”“葵扇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增设侨文化微展厅展示老照片与侨商故事。如今的长堤街区,既有老字号的烟火气,也有文创店的新潮感,历史风貌与现代生活在此和谐共生,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保护提供了“江门方案”。

从物质遗产承载侨胞精神,到活化实践赋能发展,江门申报已具备基础,但要实现突破,还需构建“遗产保护—精神阐释—功能融合”的系统体系,让侨胞精神成为贯穿申报的核心脉络。

遗产保护需兼顾“物质载体”与“精神语境”,不仅要完善骑楼、碉楼的修缮法规,更要保护其承载的精神场景——如保留骑楼街的传统商业业态、侨乡村落的祭祖民俗,避免“只保建筑、失却精神”;精神阐释要跳出“史料陈列”,通过创作侨胞题材纪录片、编排侨乡主题舞台剧,将“爱国爱乡、敢为人先”的精神转化为大众易懂的文化产品,让年轻一代理解城市精神根源;功能融合则需推动“侨胞精神+”与多领域结合,如在中小学开展“侨乡精神研学”,在园区设立“侨胞创业孵化基地”,依托海外侨胞网络传播侨乡精神,吸引侨胞回乡投资兴业,让精神传承与城市发展深度绑定。

江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本质是对侨文化价值的系统确认——确认其塑造城市风貌的独特性、积淀精神底蕴的深厚性、赋能社会发展的可能性。江门要始终紧扣“侨”这一核心,将侨文化的独特性转化为申报优势,打造出一张兼具中国意义、岭南气派、江门特色的文化名片。

作者系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教授

【作者】

江门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