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昭仪和武则天有什么区别(武昭仪的夺权之路)

现在要讲到这位武昭仪、武氏皇后了。她如今常被称为武则天,这并非她的名字。她是姓武,是武士彟的女儿,但闺名久已不传。《旧唐书》卷六是她的本纪,说她“讳曌”,这是载初元年(689)正月她准备革唐建周时造了作为自己大名的新字,大概取之日月当空照的意思,也就读为“照”,还因“照”“诏”同音而“改诏书为制书”,以免触犯御讳。至于“则天”,乃是她最后从大周皇帝宝座上跌了下来才出现的。先是被儿子中宗“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不久去世仍成李唐的太后“谥曰则天大圣皇后”。此后官修《实录》如《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也就跟着叫《则天皇后实录》,《旧唐书》和《新唐书》的本纪也都叫做《则天皇后本纪》,本纪和列传里也往往称她为“则天”。这大概如同以谥号称唐太宗为“文皇”,称后来的唐玄宗为“明皇”,但“文皇”“明皇”前可从来不加“李”的,如今在“则天”前面加个“武”称她为“武则天”就不合适。而且假如她地下有灵,对用这个倒霉后才出现的尊号、谥号来称她怕也未必乐意。还不如就如实地称她为武后、武太后,在没有当上皇后前则用武昭仪这个称谓。
这里先看这位武昭仪在上述斗争中的作用,很明显,她并未充当主角。排除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本是高宗的一贯策略,而柳奭与元老重臣打成一片,王皇后自然非废不可。这都出于高宗的乾纲独断,用不到武昭仪或其他人来指使,更谈不上一切都听武昭仪指挥。
再从武昭仪本身来看,在当时也不可能具备指挥高宗的力量。武昭仪之入高宗后宫成为昭仪有两说。《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说:“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大帝(高宗)于寺见之,复召入宫。”卷五一《高宗废后王氏传》则说:“武皇后贞观末随太宗嫔御居于感业寺,后(王氏)及左右数为之言,高宗由是复召入宫。”《通鉴》卷一九九永徽五年三月庚申条则调停两说,复谓“〔太宗〕忌日,上诣寺行香见之”云云,不知有何根据?不管怎样,武氏入高宗后宫之在永徽初年是没有问题的,就算是元年吧,到永徽六年废王皇后也不过五年多一点,在这点时间里,凭区区昭仪的地位,就能发展到足以使高宗俯首听命的力量是不太可能的,这时期武昭仪并无结交外朝的实迹便是明证(这当然不排除她代表高宗和许敬宗、李义府辈有往来)。至于凭美貌,使高宗沉溺失志而唯其命是听,这也不太可能,因为《废后王氏传》也是说这位王皇后“有美色”而被纳为晋王妃,从而成为皇后的,而且年纪还比武昭仪轻了好几岁,即使武昭仪真如后来骆宾王讨武檄文中所说“狐媚偏能惑主”,也尽可由她获专房之宠而不必急于废掉王皇后。在这点上,还是《旧唐书·则天皇后纪》透露了点真相,即所谓“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是凭其“多智计”“涉文史”才能充当高宗政治斗争的内助而获得宠信,犹如后来宦官之有才智者在内廷所起的作用。高宗既因政治原因要废王皇后,最合适的递补者当然是这个政治贤内助武昭仪。这种充当政治内助正是武氏当时真能起的作用。或者说得形象一点,在当时政治舞台上高宗和长孙无忌、褚遂良是斗争双方的主角,武氏只是高宗一边的配角。
武氏之逐步从高宗手里夺取权力,是在当上皇后以后。这在道理上也应如此,专宠与否和是否皇后或妃嫔无关,而要在政治上取得权力,则不名正言顺地当上皇后便有困难。当然,人的性格有差异,有的人当上皇后便满足于安富尊荣,不想再在政治上取得更多的权力,有的则有强烈的政治欲望,对权力特别感兴趣,武氏便是后一类型的人物。她既以政治内助获高宗宠信而取得皇后这个政治地位,就要进而抑制高宗,分享甚至全部取得皇帝的权力。她此时如何活动,宫掖事秘,文献无征,其详已不可得而闻。但如《则天皇后纪》所说,高宗“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武后)详决”,至少给她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样经过了将近十年,到麟德元年(664)高宗终于不堪忍受,又计划要把她废掉。其经过《旧唐书》不详,《高宗纪》只记“十二月丙戌,杀西台侍郎上官仪。戊子,庶人忠(废太子)坐与仪交通而死”,卷八○《上官仪传》也只说“宦者王伏胜与梁王忠抵罪,许敬宗乃构仪与忠通谋,遂下狱而死”,都不明缘由,盖系后来修《实录》时有所讳饰。《新唐书》卷一○五《上官仪传》则说:“初,武后得志,遂牵制帝,专威福,帝不能堪。〔武后〕又引道士行厌胜,中人王伏胜发之,帝因大怒,将废〔武后〕为庶人,召仪与议,仪曰:‘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帝使草诏,左右奔告后,后自申诉,帝乃悔,又恐后怨恚,乃曰:‘上官仪教我。’后由是深恶仪。始,忠为陈王时,仪为谘议,与王伏胜同府,至是许敬宗构仪与忠谋大逆,后志也。”《新唐书》卷七六《则天皇后传》略同,均当有所本,尽管“帝乃悔”等细节未必真实,大体应属信史。案原先在废立皇后上出力的李义府,如《旧唐书》本传所说久已“怙武后之势”,“帝颇知其罪失,从容诫义府,……义府勃然变色,腮颈俱起,徐曰:‘谁向陛下道此?’上曰:‘但我言如是,何须问我所从得耶!’义府睆然,殊不引咎,缓步而去”,足见其气焰之盛,旋别以“蓄邪黩货”之故在上官仪被杀前的龙朔三年(663)“除名长流”。许敬宗则在上官仪狱事中起了构陷的作用,乃“以词彩自达”为高宗扶植为宰相的新进人物上官仪卒不敌而失败,说明其时武后之声势已压过高宗。终于如《旧唐书》卷五《高宗纪》所说:“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武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这“圣人”者,本是唐人对皇上的习惯称呼,“内外称为‘二圣’”就是公认有了两个皇帝,高宗的大权实际上已落入武后手里。
当年太宗李世民和建成、元吉以至高祖李渊父子兄弟之间的斗争,有些人认为是关陇山东之争或士族庶族之争,为此我已在第四章“李唐创建和玄武门之变”的最后专门写了个第五节加以否定。这次高宗废立皇后的事件也是如此,并不牵涉到关陇山东或士族庶族的问题。武后父武士彟传见《旧唐书》卷五八,说是“并州文水人”,“家富于财,颇好交结”,陈寅恪先生《李唐武周先世事迹杂考》复据《太平广记》卷一三七“武士彟”条引《太原事迹》,考证其“本以鬻材致富”,其为山东地区之庶族自无问题。投靠武后的李义府据《旧唐书》本传是“瀛州饶阳人”,其祖只是“梓州射洪县丞”,崔义玄据本传是“贝州武城人”,其先世不著,自亦均是山东的庶族。但许敬宗据本传却是“杭州新城人,隋礼部侍郎善心子”,“世仕江左”,是江左的旧士族。武氏对立面长孙无忌之为关陇旧士族已详第四章第五节。柳奭据《旧唐书》卷七七《柳亨传》是“蒲州解人”,魏尚书左仆射柳庆的曾孙,于志宁据本传是“雍州高陵人”,宇文泰所任六柱国之一于谨的曾孙,韩瑗据《旧唐书》卷八○本传是“雍州三原人”,“祖绍,隋太仆少卿”,都是关陇的旧士族,但传见同卷的来济却是“扬州江都人,隋左翊卫大将军荣国公护子”,检《隋书》卷六四《来护儿传》不著先世,以“军功”贵显,则又是江左的庶族。而和武氏对立得最厉害的褚遂良据卷七二其父褚亮传,却也是江左的“杭州钱唐人”,褚亮“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陈秘书监”,则是江左的旧士族,又和武后的党羽许敬宗之籍贯杭州累世显宦完全相同。而且这所谓“江左”本属广义的山东范围,同属江左旧士族的褚、许二人在是否支持山东武姓之为皇后上正处于对立面。足见这些政治人物其实只是为个人权势利益而鸠合,在全国久已统一之后其关陇、山东等地域观念至少已不甚强烈。士族则自门阀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后实际上已不复存在,其上代是否士族已和他本人之参与哪个政治派别并无联系。至于陈寅恪先生所说武氏“氏族本不在西魏以来关陇集团之内,因欲消灭唐室之势力,遂开始施行破坏此传统集团之工作”,则事实上关陇集团在杨隋已见解体,如第二章第五六节所论证,初不待武氏来加以破坏,这里自亦毋庸赘说。
-
- 主角是顾云卿萧焱的小说-《冷情指挥使的掌心独宠》完整章节阅读
-
点击:100 | 2025-09-16 14:26:28
-
- 相逢已是陌路人最新章节列表_相逢已是陌路人全文免费阅读(李向南温浅酥)
-
点击:100 | 2025-09-16 13:38:01
-
- 周修诚徐冉小说最新章完整版在线阅读 精品《周修诚徐冉》小说在线阅读
-
点击:100 | 2025-09-16 13:29:07
-
- (无弹窗)周通青云林清雪小说 吟风辞月小说精彩章节在线阅读
-
点击:100 | 2025-09-16 13:20:06
-
- 八千只喵小说全文阅读 八千只喵小说全文免费试读
-
点击:100 | 2025-09-16 1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