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三魂七魄吗?灵魂是否存在吗?灵魂可以不死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24 17:21:19    

我们中国人听到“不朽”一词,立刻会有神圣的感觉,脑海中想起古人的教训,要“立德、立功、立言”。

这些当然是不朽的重要涵义,代表了精神不死,永为后人怀念。

但是如果只注意一个人对身后社会的影响,就可能忽略二个难题:

一是,如果这个社会在若干年后,由于天灾人祸而整个毁灭,那么“三不朽”岂不完全落空?

二是,如果后代的人对古人的判断出现误差,以讹传讹,甚至颠倒是非黑白,那么“三不朽”还有什么意义?

由今天翻案之风盛行的情况看来,我们不能不考虑这一点。

01人真的有灵魂吗?

暂且把传统摆在一边。

所谓“不朽”原本是指“不死”。

身体不能不死,这是生物必经之途;

但是请问,人除了身体之外,是否还有灵魂?

如果没有,则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

如果有,那才有不死与否的问题。

中国古人相信“人死为鬼”。

认为人由魂魄所构成,所谓“三魂七魄”,魄属地,魂属天。

魄会消散回归大地,魂则上升永存。


因此,祖先崇拜与鬼神祭祀,有其源远流长的传统。

这是一个民族的信念,无法去证明或否定。

重要的是,我们所知的民族,皆有类似的信念,都肯定人有灵魂,并且灵魂是不死的。

至于不死的灵魂有何出路或安排,则是另一个问题。

现今各大宗教对于这个问题,各有说法,不必在此细论。

02 人为什么害怕死亡?

我们想要知道的,是哲学家的看法。

换言之,光凭理性,对于灵魂能够得到什么结论?

说个具体的例子,苏格拉底被判死刑之后,在狱中关了一个月的时间。

其间,朋友与弟子计划好了逃狱出奔的方法,却都为他婉拒。

他对死亡似乎毫无所惧,反而侃侃而谈,想要说服弟子心平气和,静静等待那神圣的一刻来到。


他何以能够如此坦然?

许多人害怕死亡,是因为死亡常与痛苦连在一起。

我们担心的是随着死亡而来的痛苦。

这里要分辨两点:

身体的痛苦与心理的恐惧。

若身体痛苦使人害怕,那么未死之前,尚无此种痛苦;已死之后,也感觉不到这种痛苦。

各位实在不必多虑。

比较麻烦的是心中的恐惧。

身体已经消逝,灵魂继续存在。

那么,人间一切具体而有形的福利与乐趣,都不再能够享受了,真是情何以堪!

但是不要忘记:有所得,必有所失;无所得,亦无所失。

这难道不是我们超越世俗诱惑及压力的大好良机吗?

03 灵魂的理想归宿在哪?

苏格拉底想得更透彻。

他说:如果灵魂随着身体死亡一并消逝,那么死亡无异于“无梦的安眠”。

我们平日睡觉,常为做梦所苦,有时惊出一身冷汗。

现在可以安眠无梦,岂非一大乐事?

再说,如果灵魂可以继续存在,那么过去的往圣先贤的灵魂一定群居于福地,相互印证各种真善美的价值;

现在我的灵魂可以加入他们的阵营,向他们请益,试问还有比此更大的幸福吗?

的确,苏格拉底这段话使人神往。

如果人死之后,灵魂可以不受时空限制,直接面对古往今来的圣贤、哲人、英雄、豪杰、诗人、词客等等。

今天拜见孔子,明天陪庄子逍遥,后天逛逛柏拉图学院,大后天看康德下午三点半出门散步。

谁能想象如此惬意的生活?


因此,何必担心死亡?何必把死亡想得那么狰狞?

也许它正是另一种幸福的开始。

何况,不管人如何用心良苦,设法多活几年,最后仍旧难逃此一结局。

既然如此,干脆想开一点。

不过,想开一点并不代表可以浪费生命。

苏格拉底活着的时候,一向是珍惜生命、努力工作的。

希腊人肯定人间的一切,从不轻易浪费时光,总要活得快乐些。

唯有善于生存者,才能善于面对死亡。

更要紧的是,苏格拉底强调:

灵魂所需要的滋养,是高雅的品德。

因此,修德行善是为灵魂找到理想归宿的不二法门。

由反省死亡,而得知人生正途,也是哲学的使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