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天性,在包容理解与科学引导的平衡中释放成长潜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5:40:00    

近来,网上有一张很火的图片,上面的一段话非常夺人眼球:“如果一个家长足够尊重孩子的天性,那么他就会发现,孩子的天性是:怕苦,怕累,怕学习;又馋,又懒,又贪玩。”这张图片获得了很多家长的点赞,我却并不能认同这个观点。

如何认识孩子的天性,如何对待孩子的天性,家长中会有两种比较极端的做法。

一些家长不愿意花心思、花时间去管教、督促孩子,也不想为孩子的未来做一些必要的规划,却会美其名为尊重孩子的天性,任孩子“自由发展”。每日放学后或周末,常常把一个手机塞给孩子,用手机当作哄娃神器,他们中的不少人认为父母只负责孩子的吃穿,教育孩子的任务是老师的事,会很“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学校或托管机构。

当然,还有另一些家长,他们非常认同孩子的天性就是“怕苦,怕累,怕学习;又馋,又懒,又贪玩”。他们认为对孩子的管教只要稍一松懈,孩子就会滑向懒惰、贪玩、不学无术、不求上进的境地,在他们的心中,孩子虽然可爱,但天性却是顽劣的,必须严加管教。孩子只要一玩耍,只要一懒散,家长心里就会诞生一种忧虑,贪玩、懒惰仿佛是一种鸦片,会让孩子上瘾,一旦接触孩子的一生就会毁了。

在我们这样的小城市,前一类家长更多些,我相信在一些内卷严重、竞争激烈的地区,第二类家长会更多些。或许环境造成了他们对孩子天性的认识和态度不同,最终导致他们教育行为上的偏差。但我想,总体上讲,孩子的天性应该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不会因地域而相差太远,因此两种认识都应有偏颇,而两类家长的行为也都需要调整。

我仔细思考了那张图片,孩子身上的确有怕苦、怕累、馋、懒、贪玩的天性,但这其实也是成年人的天性,是全体人类的天性,甚至是生物体的本性,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体要生存下去,就要节约体力、减少消耗,要有更多的“进项”,即吃有营养的东西,没有压力时就要放松,以减少精神损耗。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本能地会选择自己的“舒适区”,这是无可厚非的,而一个合格的成年人之所以能“摆脱”这种“天性”,除了获取相应的报酬之外,还有一些可贵的东西。首先是一种对自我的责任感,责任感形成对自我的要求,在这种自我要求之下,他们还会对一些辛苦的劳作形成习惯,很多辛苦习惯之后就不会有那么痛苦了。其次就是成就感和荣誉感,这种感受会让他们主动去做一些事,根本上还是因为自己所做的事、自己的付出会给家人、他人和社会带来益处,这种价值感和意义感让他们感到付出很值得。

再有,在孩子的天性里,除了怕苦、怕累、馋、懒、贪玩之外,还有一项非常宝贵的东西,就是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一天性,很多成年人已经不具备了,一些成年人虽然还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已经不如孩子那么强烈了。

经过这么一分析,教育应该做些什么似乎也很清楚了。

第一,孩子怕苦、怕累、馋、懒、贪玩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是人的天性,是所有动物的天性,是进化带给我们的,我们可以减少对它的依赖,但绝不能剥夺它们。这正像我们成年人,上班辛苦一天,回家完成了必要的家务,我们需要有放松的一刻,这时就可以放任自己既怕苦、又怕累,让自己吃些好吃的,或者放任自己在床上或沙发上懒懒地什么都不做,甚至可以玩玩游戏,放松身心。但孩子为什么不能有玩耍的时间,或许越小的孩子越有这方面的需要,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人生的快乐高地,让快乐成为一种习惯,甚至可以让人一生保持一种乐观的品质,快乐的童年治愈一生或许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可以看出,那些剥夺了孩子玩耍权,把孩子的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完成学习目标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因为它的确是违反了孩子的天性、人的天性和生物体的天性。

第二,如果完全纵容孩子怕苦、怕累、馋、懒、贪玩这方面的天性,则又陷入了另一个极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逐渐把一个“小动物”培养成一个社会中的人,要能对自己和社会承担责任,要有创造社会价值的意愿。在学龄阶段,尤其是小学,我们要培养孩子一种克制自己只想获得短期、廉价快乐的习惯,一种劳作的习惯,付出自己时间、精力去实现一个目标的习惯。在学生阶段,学习是养成这种习惯非常好的手段,其他一些生活上的习惯也有它们不同的价值,如卫生习惯,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让自己守时的习惯等。这里,那些放任孩子怕苦、怕累、馋、懒、贪玩这些天性的家长是不对的,他们一味地纵容孩子的生物天性,就会错过孩子成长为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机会。

第三,我们要让孩子对自己有责任感,自己懂得替自己着急,就要给孩子更多的机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要为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自己早上磨蹭,家长可以提醒一两次,如果孩子依然不改,就可以尝试让他承受迟到的后果。一个原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已经拥有了什么样的能力,就应该让他承担相应的责任,能力越强,责任越大。这里,那些包办一切的家长显然是错的。而那些占用了孩子所有时间替他们安排好一切的家长,也会错过孩子自我责任感建立的最佳时期。

第四,在生活和学习中,要让孩子建立意义感、社会价值感,从而有一种正确的荣誉感。自己的行为如果对他人有益处、对社会有价值,自己的行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他们就有可能摆脱懒惰,选择去做事情。很多与孩子能力相应、能够见到成效的公益活动,可以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这种意义感和价值感。一心逼着孩子只读书的家长,读书这种行为如果没有体现行为的价值感,只是让分数有所提升,孩子行为的价值感是不充分的,由此发展起来的荣誉感也不会很健康。

第五,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孩子最宝贵的一个天性,而这也应该成为学习的核心动力。当前,建立在追求更高分数上的学习目标有一定的激励价值,可以让孩子保持学习状态。但这是外在的、短期的,不可能让一个孩子长久保持对某一事物的探索热情,同时一些短期内的失利也很容易让孩子灰心,从而让学习的动机受挫。而建立在好奇心基础上的学习行为则正相反,是事物本身在吸引孩子,学习越来越深、越来越有难度,也会让孩子的好奇心越来越强,一些表面上的认知冲突、短期内的失利反而能让他们越挫越勇。今天,我们多数的学科,从短期的一堂课,到长期的一个学年,再到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都在学科之内建立了知识、能力的目标体系,能够一步步吸引孩子的好奇心,最终完成学习,但追求分数的这个外在目标一经介入,就会破坏知识的内在吸引力,让孩子感觉学习只是一种用来获得高分的行为,既破坏了孩子的好奇心,也破坏了学习行为自身的意义感和价值感,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

孩子的天性是一个客观存在,需要我们既包容理解,又要科学地克服它对人的社会价值形成的负面影响,而这正是教育研究的课题,也是合格家长必须思考的问题。

(李云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滕州市振兴路实验小学)

《人民教育》2025年第3-4期,原标题为《如何认识孩子的天性》

作者:李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