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差钱”却赴港二度上市,东鹏特饮的反常之处不止于此......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20:41:00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镁经

1200亿市值的饮料巨头,又要IPO了。手握142.23亿元现金类资产、并不缺钱的东鹏饮料,为何还要赴港上市?它还有哪些反常之处?

作为A股功能性饮料龙头,东鹏特饮(605499.SH)近两年经常因资本运作备受关注。

上市三年,其营收、净利润翻倍增长的同时,股东频繁套现与巨额分红也惹人关注。二股东靠减持累计套现超41亿元,创始人家族累计获得35亿元分红。

更令人费解的是,这家手握142亿现金类资产的企业,一边大额理财、一边向银行借钱,还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如今,它赴港二次上市的计划浮出水面,市场质疑声浪再起:这究竟是其国际化布局的资本跳板,还是股东套现的“第二通道”?

一边是业绩狂飙,一边是频繁减持

对标红牛起家的东鹏特饮,如今成了名副其实的“造富机器”。

2021年5月上市后,东鹏的市值不断攀升,目前已突破1200亿元。这一市值,让东鹏饮料创始人林木勤以超510亿身家稳坐汕尾首富宝座。

千亿市值背后,是超预期的业绩增长。

数据显示,2021年-2024年间,其营收从69.78亿元跃升至158.39亿元,净利润由11.93亿元暴增至33.27亿元,营收、净利润复合增速分别高达31.4%、39.0%,增速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上市以来东鹏饮料收入与净利润增长趋势,数据来源财报

东鹏饮料业绩高歌猛进背后,股东们靠着减持和分红赚得盆满钵满。

自2022年5月限售股解禁以来,东鹏饮料累计发布了6次减持结果公告。减持频率与规模在消费类上市公司中较为罕见。

东鹏饮料减持结果公告,图源上海证券交易所官网

上市时的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自2022年9月起,累计减持4次,持股比例从上市时的约9%下降至不足4%,累计套现金额超过41亿元。

除了君正投资,在2023年,东鹏饮料共有11位董监高及股东纷纷加入减持行列,套现金额高达13.69亿元。这些减持的高管中,不少是公司元老级别的人物,自东鹏饮料创立之初便加入了公司,他们的减持行为,无疑会让投资者感到不安与疑惑。

虽然林木勤家族并未大规模减持,但仍旧依靠分红获利颇丰。

上市3年多以来,东鹏饮料一共大手笔分红6次,累计派现金额超过50亿元。期间创始人家族的股权结构没有太大变动,始终在六成以上。

2021年7月,东鹏上市两个月后首次披露半年报,就拿出现金股利逾6亿元进行分红;并在年报发布后再次进行了分红,累计现金分红金额达到12亿元。

在随后的2022年和2023年,公司又分别进行了8亿和10亿的分红,分红金额分别占当年净利润的55%和49%。

到了2024年,东鹏饮料的营收再创新高,分红金额也水涨船高,股利支付率更是达到了69%。此外,年分红总额23亿元,同比再次增长30%。

东鹏饮料的分红方案与股东所得金额(含税),数据来源choice

上述分红大部分都落入了实控人家族的口袋。东鹏饮料现阶段的前五大股东都与林木勤的家族紧密相关:林木勤直接持有公司49.74%股份,其子林煜鹏通过持股平台鲲鹏投资间接控制6.44%股份,林木勤的兄弟林木港、侄子林戴钦分别持有5.22%股份。此外,林木勤妻子陈惠玲的兄弟陈焕明、陈海明亦通过关联方持股。计算下来,上述跟林木勤相关人士合计持股比例超过了67%。

虽然林木勤、林木港、林戴钦的个人持股份额尚未进行大规模减持,但从持股比例计算,仅创始人林木勤一人就已经获得了超过25亿元分红,林氏家族更是已获得超过35亿元的分红。

不过,跟套现和大手笔分红相比,东鹏特饮还有着更令人看不懂的操作。

左手理财、右手举债,有何目的?

近几年,东鹏饮料酷爱理财,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自2022年2月以来,东鹏饮料多次发布用部分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公告。就在3月8日,东鹏饮料还发布公告称,拟动用不超过110亿元闲置资金进行现金管理,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收益。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2024年,东鹏饮料以自有资金委托理财发生额分别为56.14亿元、63.2亿元、139.07亿元,同期投资收益分别为7001.85万元、1.42亿元、9531.59万元。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东鹏饮料并不缺钱。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东鹏饮料的货币资金为56.53亿元,其中有55.84亿元为银行存款;还拥有一年以内的银行理财产品构成的交易性金融资产48.97亿元;由一年以上的大额存单以及定期存款组成的36.73亿元债券投资。综合计算,东鹏饮料手中的现金类资产达到了142.23亿元。

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它一边分红、理财,一边却大举向银行借债。

2024年财报显示,东鹏饮料的短期借款从2023年末的29.96亿元激增至2024年末的65.51亿元,一年内增幅高达118.69%,有息负债率也同步上升,由52.89%提升至86.46%。同期公司账面货币资金为56.5亿元,已无法完全覆盖短期借款,意味着它的财务压力开始显现。

东鹏饮料的资产负债率也在快速上升,从2023年末的57.01%猛增至2024年末的66.08%。此外,东鹏饮料的流动比率仅为0.85,远低于食品饮料行业平均流动比率1.2,这意味着东鹏饮料的偿债能力已亮起了黄灯。

明明那么有钱了,它为何还要向银行借钱?

对此,东鹏饮料管理层解释称,此举旨在“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收益”。也有分析认为,东鹏饮料是在以“低息借款+高息理财”的模式套利。

财报显示,2024年东鹏饮料利息收入2.6亿元、投资净收益9531.59万元、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3294.86万元,合计3.88亿元,粗略计算收益率约为2.66%。同期利息支出为1.03亿元,公司披露的2024年借款利率区间为2.20%至2.50%。

东鹏饮料的上述操作,引发了市场对其在资金充裕情况下大规模借贷意图的质疑。

财务专家罗晓敏指出,东鹏饮料可能通过“大存大贷”模式进行利益输送:利用上市公司信用获取低成本贷款维持运营,同时将经营利润以分红形式转移,最终将偿债压力留在公司体系内。这种操作虽不违反现行法规,但实质上将企业经营风险转嫁给中小投资者。

东鹏饮料一面保持不错的盈利能力、一面将大部分利润分掉,同时又向银行进行大额的贷款,在这种情况下,东鹏饮料又抛出在香港上市募资的计划,这又是出于什么考量呢?

为了“国际化”,还是“资本游戏”?

3月8日公布2024年财报的时候,东鹏饮料还宣布了赴港二次上市的决定。在外界看来,这一决策与其充裕的现金流形成了一定的矛盾,还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讨论。

有分析认为,有分析人士指出,东鹏饮料赴港上市的真实目的可能并非融资,而是为了打通海外资本市场,提高国际化运作灵活性。

东鹏饮料也表示,奔赴港股,是为了提升自身资本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国际业务匹配需要,以便进一步推进全球化战略。

目前,东鹏饮料已经在印尼、越南设立子公司,并计划通过海南、昆明生产基地辐射东南亚市场。在2024年财报中,它仅用“取得显著成效”这样模糊的表述,未披露具体数据,可见其国际化仍处于初级阶段。

如果能在港股上市,东鹏饮料就可以借助国际资本开拓海外市场,特别是它比较看重的东南亚市场。

也有人质疑东鹏饮料赴港上市的真实动机。该公司近年频繁的股东减持行为已经形成负面示范效应,因此有人质疑,东鹏饮料的国际化战略是否只是赴港上市的“伪装”,真正的目的是为股东提供更多的套现机会?

股东在A股市场的频繁减持已经让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受到影响。如果赴港上市,股东频繁套现的戏码是否会再次上演?毕竟,在资本市场中,有不少企业便是通过上市来为股东打开套现通道,而忽视了公司的长期发展。

对于A股投资者而言,A股企业赴港上市还可能会摊薄其收益。因为估值存在差异,港股的估值水平通常低于A股,这可能会导致公司在香港市场的股价低于其在A股市场的股价,从而摊薄整体收益‌。

业内人士指出,短期内会摊薄每股收益,对A股投资者是利空。但长期看,如果出海成功,走出第二增长曲线,业绩增长,每股收益也会增加,能够对冲掉这种利空。

因此,未来东鹏饮料需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赴港上市不仅仅是一次资本腾挪,而是真正为企业长期发展赋能的关键一步。关键在于东鹏饮料能否摆脱对东鹏特饮这一大单品的依赖。

赴港二次上市究竟是东鹏饮料实现全球化野心的关键一步,还是股东套现、转移风险的“逃生舱”,还有待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