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入狱打死不说,今天他孙辈说了……



一寸山河一寸血。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那些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英烈,奉献赤诚、甘洒热血,才换来今日之中国。他们的后辈,或许未曾见过先辈的模样,却将英烈事迹、伟大抗战精神镌刻于脑海。
时空交叠,变化的是战场形态,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冲锋姿态。今天恰逢“七一”,我们祭奠英烈,回溯抗战历程,也为温暖、激励更多后来人,为国担当、奋勇向前。
直面酷刑守住秘密,体现绝对忠诚
“慧英同志指正。”
经典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剧本封面上,这行字透露着它的身世:这是1957年剧组请李白烈士遗孀裘慧英女士审核的剧本。两年多前,李白烈士牺牲74周年当日,烈士之孙李立立将这部文学剧本与分镜头剧本、电影配乐剧本一并捐赠给李白烈士故居。最近,这部珍贵的文献,将在1958年版《永不消逝的电波》点映场结束后与观众见面。

图为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电影配乐剧本。/叶辰亮摄
李立立回忆说,向纪念馆捐赠剧本不仅是为这部文献的保留传承争取更好的条件,更因为这部以李白烈士为原型创作的影视作品高度贴合史实,“让更多人了解祖父和许许多多隐蔽战线无名英雄的故事,为相关研究作贡献”。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白从延安被派往南京,后孤身一人来到上海接手电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进驻租界,并在全城搜捕电台。1942年中秋节前一晚,日本宪兵通过分区停电和侦测车,在位于建国西路福禄村10号的李白住所搜出了电台,并将夫妻俩押至位于四川北路桥的日本宪兵司令部刑讯逼供。
儿时,李立立曾听祖母说过这段痛苦往事——裘慧英遭受酷刑,为了逼供,日本宪兵又将她带至被严刑拷打的李白身边,试图以血腥残忍画面让她开口。虽然李白的惨状让裘慧英心如刀割,但两人都坚守住党的秘密。

图为裘慧英与李白的合影。/采访对象提供
当时,李白坚称这是为雇主发送商业行情的私人电台,日本宪兵的电信专家经过鉴定,认为这部机器功能不全。原来,李白通过在机器上搭载两个小线圈,让电台兼具收报发报功能。但在敌人冲进屋前,他已拆掉了小线圈。一个月后,因为找不到证据,敌人不得不放了裘慧英,又把李白秘密转移到极司菲尔路76号(现万航渡路435号)汪伪特工总部关押。后经党组织营救,李白终于获救。
“我爷爷三次入狱,都用钢铁般意志承受住酷刑,对党绝对忠诚。”李立立说,祖父从1937年离开延安后,一直战斗在隐蔽战线,保证了上海地下党组织与延安的电讯联系,及时向党中央传递重要军政情报,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献出了青春与生命。
作为后人,李立立在做好本职工作外,倾注了大量时间精力参与社会活动,走进场馆、校园、社区宣讲李白烈士事迹。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创排期间,他还多次接受上海歌舞团相关负责人访谈,观摩彩排提出建议;在影片《解密》上映后,他走进复旦大学,与谍战小说作家麦家一起与大学生交流……“以不同形式吸引不同受众,共同讲好李白的故事,把抗战精神传承下去。”
坚定的眼神,仿佛穿透时光
89岁的周文玄,手边放着拟改版的《周大根历史文选》。这些天,他正与浦东新区党史办工作人员一起理逻辑、抠细节,只为了让父亲周大根的红色故事生动鲜活地呈现于世人眼前。
1938年12月16日,冬雨冰凉,时年32岁的周大根作为浦东第一支抗日武装、南汇县保卫团第二中队中队长参加了“汇角战斗”。这场血战发生于今天浦东新区南汇新城角头港。当时,日军出动600余人,从周浦、祝桥等据点出发,合击第二中队。周大根带领中队坚持到天黑后突围,最后包括他在内的28位战士壮烈牺牲。

图为画家根据老照片复原的周大根画像。/采访对象提供
彼时,周文玄才一岁多,并不记得父亲的样貌。唯一的视觉影像是母亲手中3张一英寸老照片。泛黄的照片残缺磨损,母亲特地找了画家复原,方才为周文玄拼凑出父亲的模样。父亲的眼神令他难忘,坚毅有力,仿佛能穿透时光。
从小到大,他听过无数人讲述父亲的故事,讲他为国献身的情怀,也讲他投笔从戎的坚定。心向往之,但周文玄谨记母亲与大哥的叮嘱,“光环是父辈的”。作为儿女,要发扬这种红色精神,“活成父辈期待的样子”。
1957年,当他面临毕业分配时,有位家里条件相对更困难的同学与他商量,想与他交换调剂,去经济条件较好的华东地区。周文玄没有太多思考,一口答应:“如果是父亲,他一定也会这么做”。
周文玄说,父亲倒在了家乡滩涂边,精神从未远去。每年清明节,家族成员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上海,悼念家人,传扬故事。前几年,周家几代人一同组织了“寻根之旅”,从龙华烈士陵园到四团中学,回溯周大根的成长足迹、革命历程。经由战友、亲友们口中,周文玄对于父亲的印象更饱满立体。
明年是父亲诞辰120周年,周文玄也年近九十,他说要尽己所能,充实那些远去的红色记忆。腿脚不便的他,如今由儿子代劳,从广东、武汉、南京等地档案馆中,逐一搜寻与父亲相关的史料,以更客观、全面地还原那段历史。当编辑征询他对于《文选》的修改意见时,他只有一条建议——“希望能充分体现出红色家风的传承,这是更大的价值。”
-
- 三次入狱打死不说,今天他孙辈说了……
-
点击:0 | 2025-07-01 07:54:00
-
- 文化导师基层行|“禾”伙人:“归雁”犁出“金浪”香
-
点击:0 | 2025-06-21 00:29:00
-
- 秦腔《春闺梦》召开剧目研讨会专家:移植很成功 将秦腔和京剧结合得有功力
-
点击:0 | 2025-06-17 20:59:00
-
- 架起中日农业合作新桥!谷城君山药谷黄精“飘香”东瀛获青睐
-
点击:0 | 2025-06-16 19:46:00
-
- 他们弯下腰,是为了让孩子挺直脊梁
-
点击:0 | 2025-06-15 18:25:00